心语滴滴
                     当你累了的时候,心灵是唯一的归宿!岁月改变了年轮,但改变不了你我赤子的心! 朋友!有空来坐坐!

我的主页    照片   好友[文章  收藏         最新阅读     推荐文章 
区空间    校空间  
招考信息 |  中考语文 |  红木天香 |  索书成癖 |  人生啐语 |  身心健康 |  歌词回味 |  花花草草 |  泥壶茶香 |  语文课改 |  石全石美 |  音韵有声 |  社会关注 |  单反天地 |  世说新语 |  航海罗盘 |  片风丝语 |  诗情醉意 |  散装啤酒 |  课堂散步 |  课题研究 |  幽径偷花 |  禅房窃月 |  名诗撷英 |  时文掬美 |  棒棒糖香 |  快乐体验 |  问题辅导 |  试题宝库 |  作文探究 |  五彩缤纷 |  经典咀嚼 |  阅读沉思 |  名人浏览 |  电子书屋 |  班会写真 |  文史休闲 | 
本学习空间统计:   4208 篇文章  


博主说明:教师
姓名:王金龙
学校:翠园文锦中学
空间等级:56 >
现有积分:67589
距离下一等级:12411分
空间排名:教师类 第10

 
最新文章
 
癸卯初夏即兴叹安庆
采桑子·癸卯春对雨
癸卯珍珠婚周年与夫人共勉
云南印象
癸卯春夜游凤凰古城即兴
癸卯忆安庆振风塔
 
随机阅读
 
鹏城记忆
仿满江红-老有所悟
重温四十年前的日记,唏嘘良久
悼念江小秋老同学
烧脑“三卜”
红树林景致
 
推荐文章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2021届四班马安然)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2021届三班吴雨洋)
悼念石云孙老先生
观家叔微信故乡古镇坡头郁金香美图步李白《.
辛丑春二月浏览方教授微信母校红楼东侧门照.
辛丑二月既望粤港澳大湾区仙湖邓公手植树下.

9月9日
2016
 

律诗与绝句


   作者:王金龙 发表时间-16 :48:50  阅读( 1098 )| 评论( 0 )
 

律诗与绝句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推荐给朋友









一、古体和近体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 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 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





 三、律诗





  举例的诗里有一些入声字,在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的已经注明,其它的入声字不再标注。





格式说明: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须入韵!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疾,入声。看,平仄两读。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石、歇,入声。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出、国、学、一,入声。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啄、足、白,入声。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礴、拍,入声。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李商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十、笛,入声。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宋]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那,平声。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峡,入声。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上文说过,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我们分开讨论。





(一)律绝

 五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无名氏]《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看、听都是平仄两读!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例句:[唐]李益《鹧鸪词》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注:竹、合,入声。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王之焕《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例句:卢伦《塞下曲》

  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黑,入声。骑,名词,仄声。





 七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例句:[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泊,入声。





(二)古绝





  古绝是和律绝对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凡符合下面情况之一的(或都具备的),应该认为属于古绝:

  (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即使用平声韵,也属于古绝。

例如: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粘”和“对”



  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

  “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知道了这个规律,记律诗和绝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论长律有多长,都要符合粘对规则!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例如: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4、5句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况非常罕见。至于失对,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六、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上一篇文章:从《平水韵》看古今平仄的异同   

下一篇文章:声韵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