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预览
×
心语滴滴
当你累了的时候,心灵是唯一的归宿!岁月改变了年轮,但改变不了你我赤子的心! 朋友!有空来坐坐!
我的主页
照片
好友
[
文章
]
收藏
最新阅读
推荐文章
区空间
校空间
招考信息
|
中考语文
|
红木天香
|
索书成癖
|
人生啐语
|
身心健康
|
歌词回味
|
花花草草
|
泥壶茶香
|
语文课改
|
石全石美
|
音韵有声
|
社会关注
|
单反天地
|
世说新语
|
航海罗盘
|
片风丝语
|
诗情醉意
|
散装啤酒
|
课堂散步
|
课题研究
|
幽径偷花
|
禅房窃月
|
名诗撷英
|
时文掬美
|
棒棒糖香
|
快乐体验
|
问题辅导
|
试题宝库
|
作文探究
|
五彩缤纷
|
经典咀嚼
|
阅读沉思
|
名人浏览
|
电子书屋
|
班会写真
|
文史休闲
|
本学习空间统计:
4208
篇文章
博主说明:教师
姓名:王金龙
学校:翠园文锦中学
空间等级:
56
>
现有积分:67589
距离下一等级:12411分
空间排名:教师类 第10
最新文章
癸卯初夏即兴叹安庆
采桑子·癸卯春对雨
癸卯珍珠婚周年与夫人共勉
云南印象
癸卯春夜游凤凰古城即兴
癸卯忆安庆振风塔
随机阅读
鹏城记忆
仿满江红-老有所悟
重温四十年前的日记,唏嘘良久
悼念江小秋老同学
烧脑“三卜”
红树林景致
推荐文章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2021届四班马安然)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2021届三班吴雨洋)
悼念石云孙老先生
观家叔微信故乡古镇坡头郁金香美图步李白《.
辛丑春二月浏览方教授微信母校红楼东侧门照.
辛丑二月既望粤港澳大湾区仙湖邓公手植树下.
1月3日
2018
苏轼一生创作大量佛禅诗 最后时刻有僧友陪伴
作者:
王金龙
发表时间-16 :37:58 阅读(
1430
)| 评论(
0
)
原创作者:吉晓凡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巨大影响,使苏诗具有更为深邃的精神境界和更为洒脱的人生情怀。
不一般的人生经历让苏轼尝尽人生况味,而佛禅思想的发展迁移,为他自主接受并寻求禅宗的玄妙义理提供了渠道。众所周知,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大低谷,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影响了他的思想。这一时期,苏轼在创作时大量引用佛禅经典的典故,如《楞严经》《维摩经》《法华经》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苏轼,真正地通融佛法,佛学修养达到较高境界。“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甚大,身陷囹圄的苏轼经历了一番死里逃生、身心煎熬,但这也成为他深入禅宗思想的一个重要契机。正值壮年的苏轼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生真谛。黄州这个小地方给了苏轼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冥想和寻觅。也是在这里,他在东坡耕田,“东坡居士”由此得名。
传诵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正体现出苏轼思想的转变。词的上阙追念和凭吊千古英雄人物的风范、气度,下阙抚古思今,歌颂英雄伟业,发出一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轻轻叹息,将之前所述的种种功业尽皆消弭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这轻轻一叹,给这首词带来了高远深邃的艺术思想与价值,令人心颤。这也是苏轼词给我们带来的审美享受。
根据自身需要,苏轼在学佛过程中主要吸取了华严宗“圆融无碍”的宇宙观和禅宗心性本净、见性成佛的顿悟学说,形成空静圆通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主要体现在“乌台诗案”后,仕途的失意、磨难,加深了苏轼对人生荣辱、悲欢的认识,推己及人,对万物产生悲悯之情,形成佛家倡导的众生平等的思想。纵使命运不公,也不能颓废度日。于是,苏轼追求心性的解脱、灵魂的自由,帮助自己从悲苦中解脱出来。禅宗一向重视心的觉悟,要求世人摆脱世俗的贪嗔,倡导在现实生活中“来去自由”“自在解脱”,达到安心接物、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元丰五年,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巅峰,这一时期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这些作品抒写出苏轼悠然旷远、超逸绝尘的人生姿态,表达了他旷然豁达的性格。
在惠州、儋州时期,苏轼已步入人生晚年,对功名利禄、利害得失早已抛却身后。苏轼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领悟佛禅的真谛,他的佛禅思想日趋圆融,并融汇于自己的思想当中,实现了自身生命之于佛禅的体验,交出一份自己满意的生命答卷。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实现了对于生老病死之苦的超脱,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思想也臻于至境。从苏轼的诗作中可以感受到,一旦人挣脱了世俗名利的捆绑,着眼于精神层次的追求,就可以超越自我、超越生命、超越生死的界限。
晚年的苏轼研习三教,创作了许多融汇三教同时引用佛典和道教典故的诗作,对于儒家入世哲学、仕与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扬弃。苏轼并不是简单地引用典故,而是表达了他对佛禅的思考。这一时期,苏轼以禅宗语言为诗,更具哲理性,思想更深邃。因为禅宗思想已深入骨髓,融入思想,禅即是我,我即是禅。
苏轼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有僧友维林陪伴,可见禅宗义理对他生命的慰藉。在绝笔诗《答径山琳长老》中,他写道:“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这里不仅有对生命“无身则无疾”这种《金刚经》式的禅辩,还有对于生老病死之苦的超脱,也是苏轼思想臻于至境的表达。
上一篇文章:王襄的甲骨情缘
下一篇文章:读无用之书最终未必无用
[相关文章分类——
名人浏览
]
朱自清的两则佚文
魏建功与鲁迅的师友情
苏轼一生创作大量佛禅诗 最后时刻有僧友陪伴
王襄的甲骨情缘
“不可卒读”的章太炎演讲记录稿
汪曾祺能进文学史,总和他特别会写吃食有点关系
余光中离世,乡关何处寄乡愁
加缪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