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全人教育 学生自主发展
湛江市第二中学 王淑丽
今天是台湾学习的第三天。我们上午走进了台湾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课堂,进行交流座谈;下午聆听刘述懿主任介绍师资培育及职业生涯发展中心业务。参访的台湾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感受较深。
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前身,是日治时代的1937年设置的“台北州立第三中学校”,1947年更名为“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55年师范学院改制大学,1979年更改为“*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1951年,校长黄澄向全校师生征集校训意见,定为“人道、健康、科学、民主、爱国”并沿用至今。该校致力于“高中生自主发展的实践探索”,从学科课堂教学、生涯规划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课堂观察环节,我们听了一节阅读课《阿拉斯加之死》。在整一节课中,任课教师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师一直在发问,学生一直在积极思考、应答当中。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逐步得到正确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在交流座谈环节,我们了解到:学校的课程安排,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从师资、教材到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社团多,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所有社团都有学生自行组织,教师适当指导。
由此,值得学习的是:学生阅读量很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活跃,学生主体能动性很强,会表现、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会相处。
但我疑惑:课堂的组织松散,像茶馆式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容量小,课堂效率不高。
我思考:台湾教育注重全人教育,开设适性课程,高效能教学,学校教育重在挖掘人的价值,在丰富人的性情,关注人性人文素养的东西更多,“引导学生适性扬才”。如何更好地设置课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认知、合作、创新、职业)?
吴清基总校长讲到:“执政是一种对人民的责任承诺。上任,应形而上提出愿景(提供一个优质教育环境,让孩子快乐学习成长;培养社会好公民,世界好公民,让国家更有竞争力,人民生活更美好),形而下提出具体目标,施政主轴,执行策略及重点施政项目,以实现施政理想。”
我感悟到:台湾的教育注重全人教育、三品(品质品格品位)教育、三全(生命生活生存)教育,是理念引领了学校的发展,愿景落实了师生的幸福。要愿景落地,师生才幸福。由此,教育不能浮躁,要有愿景,要系统,要细心。华东师大“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张文质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龙应台的文章《孩子,你慢慢来》中写到“陪孩子慢慢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的快乐,是一种睿智,更是一种气度”,的确,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足够等待需要舒缓自然的节奏,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这种形象的比喻,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教育内在规律,不忘初心,还教育本真,怀教育情怀,前行凯歌。
参访高雄女中考察日志
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 朱亚骏
2017年11月22日,高雄的天气阴冷,入台的第十天大家也渐感疲惫。今天安排的是此行程颇具特色的高雄女中,因是岛内知名的名校,大家于是也有了许多期许。
上午9点,我们进了校园,映入眼帘的高大气派的校门,园内景致干净整洁。女中的领导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校长黄女士气质高雅,谈吐不凡。在简短和热烈“相见欢”仪式后,我们在曾任岛内排球手的校长秘书的带领下,参观了精致美丽的校园,沿途也观摩了学生的一些活动。女中的特点终于有所呈现,也让我们对女中办学的理念有了更多的好奇。
接下来,黄女士也做了高雄女中办学实务与思考的讲座。在谈及男子女子教育的差异性上,黄校长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培养有自信有热情具国际视野的卓越精英人才是不问性别的,或许是女中的管理模式更能体现这一办学思想。黄校长的办学思考也关注着全人教育。这一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爱,是以学生为本位的全人教育观,在报告中教育策略的实施和活动中都充分地体现着以生为本的理念,诸如本土国际化、科技人文化、多元创意化以及品格生活化的说法都是关注着人的发展。
家庭教育在台湾已入法,经营家庭是幸福之本。女中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女生独立成校实施家庭伦理教育的便利所在,而事实上这些教育内容对家庭和谐乃至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这些也正是国内教育较为薄弱的环节。
曾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那自然有什么样的学校便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黄校长气质高雅,同时又极具亲和力和活力。她本人的办学经验极其丰富,从高雄高中到女中,这些都是岛内的顶尖学校。四十年的教育生涯获奖无数,她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已成体系,和女中“忠、勤、娴、淑”的校训高度吻合。学校也在朝着培育高热情、活泼开朗态度、能展现才华且具备国际视野的卓越精英人才努力。其实我以为黄校长本人便是这一育人目标最好的诠释。
报告结束后,同行的校长们也提了很多问题。黄校长都很耐心的做了回答。最后,童教授也代表我们做了总结发言,我们这个名校长班的学习目的旨在拓展视野,提升自我的办学理念水平,像高雄女中的黄校长便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访宜兰佛光大学考察日志
揭阳揭东蓝田中学 李永亮
2017年11月24日,我们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学名校长班一行到访台湾宜兰佛光大学,受到学校的热烈欢迎!并特邀佛光大学讲座教授彭台临为我们开讲座,开讲的题目为:《奥林匹克哲学与教育》。
“国家一定要有梦,没有梦国家不会强大。”彭教授的开场白,马上吸引住我们。
彭教授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生动的事例,向我们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卓越、友谊、尊重的真谛。确定目标,追求卓越,激励人勇往直前;比赛是友谊,“比赛面对的是对手不是敌人”,在竞争中建立友谊,提升自我;尊重对手,“比赛赢了,拥抱对手,不能轻视对手,离开了对手,你什么也不是;比赛输了,和对手握手,表示祝贺”。“卓越、友谊、尊重”的价值观体系影响着全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影响全人类平等尊重与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面对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不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追求吗?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以“态度第一,知识第二,技术第三”的世界观指引自己,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梦!
目前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身心健康的培养,只重视体育技能的教学,开展专业化的技能训练,但是忽视了对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没有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灌输。这种教学观念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应当有所改变。
“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要让学生自信,相信自己会成功”,彭教授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把我们的思维引入了对奥运金牌选手特质的认知:自尊、力量、纪律、愿景、决心。只有自尊,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在舞台上尽情地发挥;“坚持纪律是一种勇气”,“荣誉建立于纪律,勇气建立在荣誉”,纪律既是公平的保障,也是勇气的力量源泉;憧憬愿景,才有奋斗的目标和追你;坚定的信心,是成功的内动力。
彭教授指出:教育的勇气,指的尤其是坚持“纪律”的勇气。纪律俨然是教育最不可爱的一环,却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纪律所体现的,几乎尽是大家所厌恶的事情:强迫、服从、制止、压抑欲望和意志。纪律是将效率原则置于享乐原则之上:为达目标,应当接受各种节制,甚至必须接受节制。纪律总是始于他人的决定,而且应该终于自我的决定,从外部的纪律转为自律。以教育而言,纪律,必须出于对孩子和青少年的爱,唯有出于爱的纪律,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用纪律和爱引导学生,便是成功的秘诀。
奥运金牌选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追寻成功的教育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让我们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而奋斗!
文化之瑰宝 书法之魅力——透过书法看台湾文化印象
韶关市曲江区马坝中学 曹国雄
未到祖国宝岛台湾,就先有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情怀,浓浓思乡情,拳拳爱国心。海峡两岸,同宗同源,同是一个中国,但分离相望于太久太久,有着不少的文化差异,这就成为我在台湾环岛教育考察中,不断叩问与感叹的话题。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又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我总想以艺术的眼光,书法的哲学去看台湾的教育与文化,感悟教育的真谛,进一步凝练自己的办学思想。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台湾与国内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以书法为例,学生家里有“文房四宝”宣纸、毛笔的不多;崇拜西方文化,羡慕东洋文化有不少,尤其在台湾,迷失了文化方向。恩格斯说,一种语言就代表一种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意识形态最好的代表和象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恰逢其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强调,指明了文化这一软实力的重要性。到访的八间中小学校,中华文化的氛围较浓,熟悉而久远,庄重而时尚的感觉。
二、中华文化的基因是汉字,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
汉字的演变及特征。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历经6000多年的演变,汉字经过了史前符号、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箍文,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草书、行书等演变以及有繁体字向简体字转变之后,已经日臻完善,可以说是一种高度成熟的文字系统。汉字字形之美,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甲骨文的古朴多姿、疏落有致,金文的挺拔雄放、遒劲华丽,大篆的匀圆工整、线条柔和,小篆的挺遒流畅、端庄严谨,隶书的华美庄重、典雅柔和,楷书的刚劲峻拔、方润整齐,行书的行云流水,风骨洒落,最后到草书的狂放不羁,笔随心动,汉字完成了一次由图画向符号的转变,更发展出了不同风格的各种书法艺术。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一部汉语词典,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光盘,贮存着中华文明丰富而神秘的密码,遗传着文化精神坚固而完整的信息。正是因了汉字,我们才能解读到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才能探析中华文明的内核。正是有了汉字的聚合力、传承力,中华民族才对外有战斗力、对内有凝聚力,迸发出泼辣辣的生命力。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几千年来,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与落寞,即使不断地改写甚至刻意篡毁前朝他国历史,也从未想到刨断自己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乃“百国之和”,千流同源、万木同根,个“源”和“根”就是文字。汉字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吸收了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融合、继承、创造、发展,是汉字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旅程。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书写着新的史记。在台北故宫的编钟、毛公鼎、玺印等精品展览中可见一斑。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台湾说华语,写汉字。即使经受日本50年的文化奴役,乃至台独分子的“去中国化”,中华文明没有断,中华文化基因没有变,更无法抹去。
汉字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缆绳,文以载道,书以载文。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捉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基于文字,音可以不同,但意一定相通,多彩的方言因统一的语意而和谐共处,不致因歧义而分裂。相同的语言文字把相同的人群凝聚在一起,相通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中华儿女的心与根。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内因之一,正在于这汉字的力量。
从青铜散盆铭文、瓷器诗词、玉器书法以及王羲之法帖等都以各种文体形式吟诵着中华文明的史诗,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三、遗风尚在,“根”没有丢
台湾,遗风尚在。文化之根,汉字及书法没有丢!台湾书写的汉字是繁体字,更有古香古色的韵味。为此台湾同胞也有常自诩说,自己的文化更正宗,书法更有神韵。台湾教育界有句名言,就是“学书法的孩子不会学坏”,一般学习书法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比例很高,而犯罪的比例却非常少。很可惜的是,基本上台湾中小学没有设专门的书法课程,有些学校会在“国文课”中,拨个几堂课,由国文老师来教学生写书法。但是都仅止於“体验”课程,内容也颇为制式,以楷书为主,大多以欧阳询为范本;其次是颜真卿,与柳公权 ,较少有以篆、隶、行、草等书帖为范本的 。即使是以欧阳询等书家为范本,其教材也非“书帖”而是民间出版公司制作的“教材版”。想要精攻书道的人,需要自行在坊间拜书法家为师。民间的培训机构还是有不少的。即使在台湾知名的书店——诚品书店,书法的专柜少,摆放的书籍也少,质量也不高。但只要细心观察崇尚书法还保存继承得较好。
在中小学校,校名、校训或由名家题写,会议室、校长室或重要场所都可见有汉字书法作品悬挂装饰,给人感觉翰墨书香气息浓郁,精致而文雅。
在高雄的国立中山大学附属国光中学的国学文化非常突出,体育馆彰显知名校友画像书法牌匾,设立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诗园,教学楼、图书馆楼名题字、会议室悬挂楹联处处洋溢书香之气。
在坊间街市,店铺的招牌,业主非常注重,以中华传统工艺制作,汉字书法尽显华彩,视作诚信、名气、口碑的佐证,非常显眼极富宣传效果。
鹿港老街的店铺
四、 撇捺人生,大智慧
习书法不止得书法,明哲理懂人生。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功力深厚,堪称神联: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不得不说,这副对联很有深度!
“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这句话含义为: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利益纠结就不苦了;看方寸之间,能按捺住情绪,才是人生大智慧!只要我们用坚守的心来对待万事,我们的人生终会走向成功。不撇捺无以致远。能撇能捺,如一阵风,静静地荡过湖面,却不愿掀起一丝波澜;去一缕烟,悠然地在屋顶上袅袅升起,不带走任何尘埃。用坚守的心来感知万事万物,我们终会有所获得。人生中,不撇捺无以致远。倘若没有它们,我们就不会越过重重困难,在迷途中觅得心灵的港湾、找到停靠的彼岸。
五、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同为炎黄子孙,为华夏文明的璀璨而自豪。我国进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涉入改革深水区,我们更坚信中国文化的巨大实力,中国书法的魅力更为耀眼,更多的人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书法,我们应该讲好中国书法的故事,做好中国文化及中国书法的传承者、宣讲员,让书法艺术惠及更多的人,享受书法魅力带来的愉悦与幸福,做一名儒雅的中国人。
2017年11月21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作客《人民日报》的访谈:
记 者:除了在全社会推广普及书法艺术之外,其实让孩子们爱上书法,对未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几年您组织的“书法进课堂”让外界印象深刻。苏士澍: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推动的“书法进课堂”事业迎来了长足发展。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里面列出了18本字帖,引起广泛讨论和热烈回应。纲要中规定,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今天我们培养孩子们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培养书法家,更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法,培养孩子们精神集中、手眼脑协调发展,提高孩子们整体观察能力,加深对汉字形音义的全面理解,从小打下汉字的根,民族的魂。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30集纪录片《书法在校园》,进展很顺利,已经完成了一半,2018年将重点拍摄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书法进校园情况。动员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逐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更要从娃娃抓起,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其实,作为两岸的有识之士,都普遍对中国书法颇为喜爱,以书赠友,以书咏志。这正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最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