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滴滴
                     当你累了的时候,心灵是唯一的归宿!岁月改变了年轮,但改变不了你我赤子的心! 朋友!有空来坐坐!

我的主页    照片   好友[文章  收藏         最新阅读     推荐文章 
区空间    校空间  
招考信息 |  中考语文 |  红木天香 |  索书成癖 |  人生啐语 |  身心健康 |  歌词回味 |  花花草草 |  泥壶茶香 |  语文课改 |  石全石美 |  音韵有声 |  社会关注 |  单反天地 |  世说新语 |  航海罗盘 |  片风丝语 |  诗情醉意 |  散装啤酒 |  课堂散步 |  课题研究 |  幽径偷花 |  禅房窃月 |  名诗撷英 |  时文掬美 |  棒棒糖香 |  快乐体验 |  问题辅导 |  试题宝库 |  作文探究 |  五彩缤纷 |  经典咀嚼 |  阅读沉思 |  名人浏览 |  电子书屋 |  班会写真 |  文史休闲 | 
本学习空间统计:   4208 篇文章  


博主说明:教师
姓名:王金龙
学校:翠园文锦中学
空间等级:56 >
现有积分:67584
距离下一等级:12416分
空间排名:教师类 第10

 
最新文章
 
癸卯初夏即兴叹安庆
采桑子·癸卯春对雨
癸卯珍珠婚周年与夫人共勉
云南印象
癸卯春夜游凤凰古城即兴
癸卯忆安庆振风塔
 
随机阅读
 
红树林景致
换个角度看教育(4)-- 高红妹,辩证思.
任驹闯
一地寒霜
头眉低
眼老昏花
 
推荐文章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2021届四班马安然)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2021届三班吴雨洋)
悼念石云孙老先生
观家叔微信故乡古镇坡头郁金香美图步李白《.
辛丑春二月浏览方教授微信母校红楼东侧门照.
辛丑二月既望粤港澳大湾区仙湖邓公手植树下.

4月24日
2018
 

书与人——我一个人的读书记历


   作者:王金龙 发表时间-17 :0:26  阅读( 609 )| 评论( 0 )
 

书与人——我一个人的读书记历




                    周士元



        阅读点亮生活,阅读改变人生。

        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我想我应该写点什么。

        我从小学时代开始接触课外书,记得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一本薄薄的杂志,没有了封面、封底和版权页,应该是类似于《少年文艺》之类的,其中有一篇写东北抗日联军,写战士们在寒冬腊月里,在冰天雪地里没有棉衣,只能围着一堆篝火取暖,“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特别形象,所以印象特别深。从那时起,我迷上了阅读,以至于常常是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只要能找到书,那正常的学习倒成了其次了。

        为此怕影响我学习我父亲曾经专门找到了学校里,要老师管我一下,那时候老一辈人管“小说”叫“唱本子”,以至于好长时间同学们老是拿歇后语:“骑驴看唱本__走着瞧”,来打趣我。

        因为读书我开阔了视野,我得以知道了外面的世界,知道了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因为读书,我得以体验了不同的世界和人生。在一般人都忙着喝酒、打牌,聊天、闲扯的功夫,我都用来读书,独自享受着那一份安适和宁静。都说“坐拥书城” 、“坐拥书香”,这个惬意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了的。

        正是因为我嗜书如命,因为我孜孜不倦的读书和藏书,后来又养成了每天多少写点文字的习惯。

        读书之外我还喜欢驴行,到过全国各地不少的地方,无论去哪里,我首先想到的是尽可能的去找书,为此我藏书也日渐甚丰,都没处放了,大书柜小书橱里的不算,那小屋里床底下、角落里的箱子里皆是,为此没少遭家人的埋怨。有时候我也想,是啊,买书不只是要花不菲的人民币,存放也是一个问题,幸亏我还是住平房,空间还大。看看现在房价蹭蹭的往上涨,能用那数千甚至上万的一平米的房子来装书怎么想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不过,我想如果一个家,一间房子里没有了书报,无论装修怎么好,怎么富丽堂皇也如同一个沙漠,一个没有门窗的黑屋子一样,稍久了会让人不适,严重说会让人喘不上气来,就像是没有了阳光,没有了空气一样。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我写了四篇《谈谈读书与藏书》,同事们朋友们就有人喊我“藏书家” !哈哈,我哪里是什么“藏书家” !如果是,也是因为以前每一次买书回来都要想方设法的怎么“藏”起来,怎么把他混在那家中的书堆里,怎么不被家人发现是才买的,从而避免受到家人的抱怨才是真的。女人吗,看那白花花的银子都买了书都会心疼的要命的。

        至于这个“藏”,学问可大了,这里也分享一二,如果是一本两本书,又不是夏天,那揣在怀里就会找机会放下的,有时候买书多了,特别是后来从网上买书,一般一个订单不可能是一本书,包裹有点大,那就要费一点心思了,有时候撒谎说有人找她,骗她出去,这个办法不能常用,一次两次三次还可以,用的多了就不行了。更多的时候是放在角落里,再想方设法找机会拿进屋子里。当然最多的是撒谎,把100块钱的书说成20,30块钱,把50块钱的说成10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各种方法都不行,只能放在胡同里的柴堆里,想等到晚上家人睡觉了再出去拿,而偏偏那天我太疲乏了,睡着了,醒来了听着外面是瓢泼大雨,我直接急了眼,裸着身子就要往外跑,被她一把抓住,看看那书已经被她拆开包裹,整整齐齐的放在那里了。原来是天下雨,家人出去收拾柴草发现了包裹,要不然损失可就大了!想想就是笑话一样。

        都说习惯成自然,时间久了可能是神经麻木了,已经多少年家人对我买书早就见惯不惊,不理会了。

        我不是一个邋遢的人,一般来说还有点洁癖,可是一直以来我的床上从来就不能没有书,再不济也要有两本杂志,睡前随手翻一翻,要不然根本不可能睡着觉。只是现在这几年手机成了主流了,那睡前翻一翻书的习惯倒不是那么坚持了。

        记得我最早的时候,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我有两个借书证,后来又从我邻居那里拿了一个,这样一次就可以借好几本书了,那时候我个人藏书很少,每次从图书馆回来,我都是急匆匆浏览一下,再决定先后顺序仔细阅读。记得有一年我曾经被图书馆选为重点读者,要我在一个读书会上发言,我也认真准备了发言稿,可是到了却因故没能参加,当时感觉非常遗憾。

        最初图书馆在电影院旁边,有一段时间有一个偏门就从电影院坡路上进去。这个地方是我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每天我无论如何都要进去看看,很多时候就是为了翻翻那些报纸,记得那时候最喜欢的是《光明日报》和《解放日报》还有《人民日报》的副刊,往往一投入进去就忘了别的,不知道为此耽搁了多少事呢。

        那时候我在一中上学,在学校里除教室以外去的最多的就是南面的学校阅览室,犹记得在那里我读到了祝兴义的《报玉岩》,以及《杨花似雪》,《厦屋婆悼文》(奇怪,在学校那个南屋的平房阅览室里,我偏偏对祝兴义的记忆最深)等等一大批新时期的文学名作。出来学校不远就是“工人文化宫”,就是现在的教委,在这里图书报刊也非常丰富,经常的午饭时间,我一个人急匆匆从学校出来,一路都是边走边吃一个煎饼,当然还都是尽量不能让路人看出来,这样一顿午饭用在路上几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了,到了工人文化宫就一头扎在了报刊堆里。如果有一天没能去看一会儿书,就是有好吃的吃饱了也感觉失落,就像没有吃饭一样。

        后来文化宫搬到了图书馆,图书馆搬到了县医院附近,这样都离学校远了一些,正好不久我也高中毕业了,不上学了,这两个地方的搬迁反倒都离我近了一些。

        最初的书店在南麻老街,是一处坐南朝北的房子,进门口就是鲜花、绿植环绕着的毛泽东主席的雕像,墙面上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的宣传画,那个时候图书品种并不很多,而你只能从封面,通过直觉尽量精准的让宽宽的柜台里的营业员给你拿过来,因为一次、两次还行,三次就铁定不耐烦了。

        后来搬到了现在的贵都这里,最初也是闭架售书,相中了哪一本书了就请售货员拿过来,可是我说过书籍真的不是美女,不能只从外表就能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也许是因为这个吧,那个时候的书籍装帧设计都特别漂亮,都特别能体现图书本身的内容。如此看来,现在那粗制滥造的书籍装帧设计也许是因为都开架售书了,那封面设计不是很重要了吧,哈哈。

        新华书店系统在县城曾经有一段时间是两个店,现贵都商城的新华书店总店之外,在河西现在的三联家电还有一个分店,我都是叫他“三联书店”,当时记得全国图书发行行业报的报头LOUGOU就是咱们的河西书店的大楼照片,可见当时我们县的新华书店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的名气、地位是非常大的。很多时候这两个书店我都要去,只是经常的为先去哪一个而踌躇不决呢。

        现在犹记得我的第一篇被印成铅字的文字就是写的关于新华书店的文章,是发表在《沂源报》(《沂源通讯》)上的。

        就是两家书店也满足不了我,那个时候还从来没有去过大城市,我就去悦庄,去鲁村,去这些小镇上寻找,那时没有摩托车,更没有公交车,我就利用倒大班的机会骑自行车去探访,无论天冷天热是饥还是渴,只要一看到了书店就什么不适的感觉也没有了,只是这些个书店不仅仅是门店小,那图书品种更是少的可怜,好像还同时兼售其他的东西,与县城的书店是没法比的,但是这也不影响我以后又都去过,不只是为了碰运气淘换县城书店里没有的图书,有时候可能就是为了感受一下一个有图书的像家一样的屋子的气氛吧。

        曾经在县城南麻还有好几个个体私营的书店,经营时间最久的是居家城“JG图书超市”,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俩(现在已不年轻了)经营的,印象中她们俩在开这个书店前我就认识他们,他们俩都是不高的个子,可是自从开了这家书店后都貌似高大了不少,特别是那女的,头发改成了耸着高高的,鼻梁上还多了一架眼镜,看上去真的有知识分子的韵味了。

        可惜的是那书屋也不好经营,开头还办借书卡,有偿借阅来补贴着,在那里我曾经好多次看见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来这里借书。后来慢慢的为适应形势,店里的图书都成了武侠言情甚至盗版的了,从这里已经淘不到什么心仪的书了,我就很少来了。

        曾经我数次看见那书店的男主人在街上摆地摊卖一些书和过期的杂志,用一个纸板写上“一块钱一本”, “10块钱3本”等等招徕顾客。只是这些书都不是我想要的,有一次我过去蹲下翻了半天,没看见一本我喜欢的书,起身就要走时,他猛地站起来把一个周转箱放到,把里面的书都倒出来,用手摊开让我再看看,看那架势应该好久不开张了吧。我只得随便挑了几本,一个叹息噎在喉咙里没敢发出声来。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在全民经商的浮躁的环境里,国营的书店都难以为继,更何况这些私营的没有什么特色的小店了。

        比较有点名气的还有紧挨着新华书店贵都老店的一个书店,叫“三味书屋”,我曾经从这里买过几次书,店老板是个年轻人,好像是从某一个大厂(皮革厂?)的办公室主任辞职下海的,并且还出版了两本书,正因为如此我对他是有点崇拜的的,后来不久这家店就关门了。

        京源商厦才开业时曾经红极一时,毕竟是当时县城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商场,里边负一层曾经有过一个书店,有几个柜组卖图书音像等等的,主人也是一个年轻人,我从他那里买了好几本当时书店里没有的,记得有几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二十一世纪年选系列”的短篇小说选,其中有一本看封面就和别的不一样,开本更是比同一个系列的书小了一点点。一看就知道是盗版的,而这是提前让他找的书又不能不要,后来早晚又找机会重新买了一本正版了事。

        出来京源商厦过十字路口向北在电业局北边影剧院旁边还有一家书店,店面很小,难得的是这里的书都是正版的,更很少有武侠言情的,在这里我买了几本上海译文的“世界文学名著珍藏版丛书”的几种。记得其中有《浮士德》,后来那个书店也改行了。

        再后来那两个至今生意比较红火的“教育书店”先不说了,要不然这篇幅就太长了。因为单单和这个人民商场大楼下的“沂源教育书店”的故事就可能不是一篇两篇文章能包容的,有机会再仔细写写吧。

        前几天因为“清明节”征文去文化广场文化局大楼领奖,我又来到了图书馆。

        已经多少年不来这里了,我曾经在我的《谈谈读书与藏书》中说过,自从图书馆搬至文化广场以后我就慢慢来的少了,一方面是我的藏书越来越多了,因为注册了孔网,从孔网上买的书多了,也越来越接受不了那历经多少人手的不经整理的图书了,当然了,离家远了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还有更重要的是现在商品经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人们也越来越少读书了。

        这次来我们几个因为找不到会议室,误打误撞到了一个办公室里,一名女同志赶忙迎出来领我们去,我随意问她柴XR现在还在吗,她回答我说柴XR已经退休了。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我怎么感觉她就有柴XR的影子,一样的微笑,一样的和善,一样的优雅,一样的沉稳。

        记得我此前最后一次来这里还是好几年以前,曾经看见这里的牌子上有文化局各领导的展板,由此知道柴XR成了领导,是分管群众文化的副馆长还是室主任,那次还真的见到了她,她一如既往的优雅、知性。其实之所以知道她的名字就因为她在以前图书馆时就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是服务行业,更加上那个时候读书、学习的人多,图书馆条件又不好,就是几间平房,她们几个图书管理员就有点忙,累了烦了就没有好声气,特别是进去门口北边的杂志借阅处,这就让一些读者们不满甚至是反感,经常有吵起来的时候,可是柴XR她无论什么情况,什么时候都是微笑着,永远也没有看见她高声过,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评选服务明星,如果有她铁定是第一个。其实这不只是工作态度,从中更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教养来,后来听说她是县里一个文化部门领导柴QG的女儿,难怪呢。

        说到图书馆的管理员还有几个年长的女同志,认识最早的是两个,她们俩一胖一瘦,胖的像邻家大婶,简单、平常又随和;瘦的像知识分子,气质不凡,谈吐不俗,记得有一次我借《水浒传》,我问:“有《水浒》了吗?”她上来就问我,你找水壶是渴了想喝水啊?把我弄懵了,她自己却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和我闹着玩呢,最后还忘不了纠正我要读《水浒(许)传》,不是《水浒(胡)传》,只是我回家怎么查字典都是《水浒(胡)传》,也许是特殊情况,约定成俗了吧。

          还有一个不能不说一下,她叫唐N应该是唱歌的,因为经常见她在人少的时候,在图书室里边歌边舞排练节目。她特别漂亮,比现在的网红脸可漂亮多了,当时在整个县城也应该是数得着的吧!她来的晚,应该是从别的科室调来的。她家是外地的,是随父母下乡来在西北麻落户的,和我老婆娘家不远,也是在西北麻遇见了她,从此以后每一次在图书馆只要看见她,她都要主动和我打招呼,那个时候我年轻,每一次听见她和我说话我都要有点高兴呢。

        想想过去的书人和书事感觉特别温馨,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有人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学习的方式,可是我想无论如何你就是还找不到另一种方式来替代他!叫我说读书就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还是。那手机给你的是一些零散的碎片,就是一些鸡汤,那鸡汤少了是补药,喝多了就是毒药,无论你信还是不信。

        今天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即“世界图书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每天都留出一点时间,回归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遨游书海,让书籍给我们思想,给我们感悟,让我们在阅读中提升,让书香来扮靓我们的生活吧。

        现在举国上下都提倡全民阅读,让我们放下手机吧,当那地铁、公交上那人手一部的手机又变成了图书的时候,我想我们的社会就真的进步了。

        “中国梦”,我的梦,“书香中国”,全民阅读,书香中华。让我们都来读书吧,每时每刻,让我们天天都是读书日。

                               2018.4.23

上一篇文章:读书 断想   

下一篇文章:祭日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