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粤港澳教育研究部主任高红妹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专项课题“项目引领的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模式研究”中期论证会在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该课题是教育部10个专项课题之一,也是整个广东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批立项的课题。
参加课题中期论证会的评议专家有: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冠恒、深圳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二级教授张文俊、深圳市莲南教育集团总校长、深圳市莲南小学校长冯永及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核心成员,会议由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中心主任闫璟主持。
在 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双区协同”效应下,使三地教育逐渐走向交流、合作、深入。课题在原来香港“姊妹学校”合作基础上,对比了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并以项目为引领、聚焦实践问题,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粤港澳创新教育合作模式链条,构建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教育合作交流机制,打造全面覆盖粤港澳三地的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以促进三地的教育融合与创新发展。 情感纽带越系越紧。冯永校长提出,高主任前后十多年对内地香港的教学对比分析已经为课题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并且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的交流项目展现了显著成果,姊妹学校从最初八所发展到现在的九十二对、为跨境学童提供便利以及建立起专属网站等。莲南小学与香港姊妹学校,通过多次、多种交流活动,使得三地学校行政及学生层面都构建起情感纽带。冯永校长也特别提出对加强深入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模式的高度期盼,“让师生成为故事交流的主角,促学习回到知识生成的现场,用课程拓展教育资源平台”。
课程意义深入探索。张文俊教授对项目构建的模式、开展的活动及取得的成效表示充分肯定。同时他对项目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他指出,关于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模式研究,涉及到对象(学校、教师、学生)、内容(教学、教研、实践)、方式(学习、交流、活动项目)、目标或价值(互助、共赢)等多个因素,其中价值或目标是根本。要根据粤港澳地区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弱势,明确合作目标,以目标引领、项目依托、交流实践、优势互补,既增强了解、加深感情,也使港澳的学生思想更爱国,深圳的学生眼界更开阔,把项目的价值落到实处。
创 新机制引领交流。熊冠恒主任充分肯定该专项课题是典型的行动研究的范式,以项目为纽带促进三地的合作交流,在前期工作中,合作项目、合作策略、合作方式、合作路径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成效。为了三地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多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形式是必不可少,基于互助共赢的需求,智慧成果、课程资源、教材编写、教育理念、办学经验等角度都需要建立起不同的机制。创新机制的构建比项目内容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熊主任还特别提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开放式的实际调查汇总三地的特色需求,从而真正构建起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本课题研究中期论证会,对研究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专家的指导,进一步明晰了课题中后期研究方向,为课题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通讯员:叶千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