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乌江(原名“乌江一朵浪”)
                     千里乌江水 奔腾入海洋

我的主页    照片   好友[文章  收藏         最新阅读     推荐文章 
区空间    校空间  
教学论文 |  人物彩照 |  诗词歌赋 |  散文随笔 |  楹联曲艺 |  古诗新唱 |  鸿雁长飞 |  赋彩课堂 |  闲情偶记 |  学海导航 |  桑榆晚景 |  流金岁月 |  快乐国学 |  博海观潮 | 
本学习空间统计:   769 篇文章  


博主说明:教师
姓名:杨建华
学校:退休教师
空间等级:40 >
现有积分:16190
距离下一等级:1310分
空间排名:教师类 第54

 
最新文章
 
悼念江小秋老同学
有朋自家乡来,不亦乐乎
重阳是一条老人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下)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中)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上)
 
随机阅读
 
悼念江小秋老同学
烧脑“三卜”
红树林景致
换个角度看教育(4)-- 高红妹,辩证思.
任驹闯
一地寒霜
 
推荐文章
 
职场手记:万紫千红集桂林(下)
职场手记:万紫千红集桂林(中)
职场手记:万紫千红集桂林(上)
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我——博客伴我陶然行.
魅力教师,闪亮登场——博客伴我陶然行(中.
博海弄潮,高唱大风——博客伴我陶然行(上.

9月16日
2023
 

把唐诗用摇滚唱给你听


   作者:杨建华 发表时间-10 :0:10  阅读( 26 )| 评论( 0 )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把唐诗用摇滚唱给你听




  如今,80岁的当代训诂学大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公众号“章黄国学”,看推送文章。这个由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的老师和学生运营的公众号,创办不到一年,以学术的谨严和形式的鲜活,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公众号中名气渐响。


  传统文化知识与当代社会紧密关联,才能深入人心


  “章黄国学”的名称来源于“章黄学派”,是以章太炎和黄侃为代表,以研究传统语言文字学为基点,兼涉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诸多层面的学术流派。作为学派传人,王宁感到,近些年来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浓了,不过一些错误的、糟粕的内容也假借“国学”之名大行其道。


  60余年的教学经验使王宁深刻体会到,与学校教育不同,社会教育是“好信息”与“坏信息”赛跑,不利用新手段,“好信息”就会败下阵来。当她的学生、“80后”教师孟琢提出创建微信公众号“章黄国学”时,王宁立即表示赞同并答应担任学术顾问。她没料到,新媒体的传播效果会这么好,而这都得益于创作团队精巧的构思。


  “7岁的儿子每周最盼望的就是看‘章黄国学’的漫画《孔子曰》。”一位大学老师在后台留言说,她同许多家长一样,是“章黄国学”的铁杆粉丝。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课堂,语文老师韩媛媛打开微信,带同学们一起阅读《孔子曰》。她发现,漫画里亲切可爱的孔子形象很受学生欢迎。


  比如,《爱问问题的小孔子》这一篇,讲的是“子入太庙”的故事,涉及太庙规制与功能、古代祭品等知识点。通过生动的漫画呈现,小学生也能看得懂、感兴趣。北师大文学院大二学生黄亭颖是《孔子曰》的漫画师,“每次拿到脚本,我就得绞尽脑汁,想怎么用漫画来呈现故事、包装知识。”


  还有一期讲唐诗《黄鹤楼》,戴着厚片眼镜的斯文学者,以摇滚的旋律唱出唐诗。弹唱者、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青年教师谢琰觉得,摇滚乐坚挺有力,与诗里的“盛唐气象”意境相通。


  “探讨汉字的演变历史,专业性很强。对于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古文字和现代汉字的关联。但当我们使用了动画手段,让大家看到汉字从甲骨文‘变’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过程就具体而清晰了。”北师大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王立军教授说。他们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起开发了国内首部准确展现汉字演变过程的动画软件,在微信平台上推出之后,反响也很强烈。


  现在,孟琢是“章黄国学”主编,在他看来,通过幽默故事和趣味漫画、动画,读者很容易进入古代的生活场景,那些原本硬邦邦的知识马上变成了活生生的体验。“把传统文化知识与当代社会紧密关联,才能深入人心。”孟琢说。


  传播传统文化需要新形式,但也要防止内容的“江湖化”,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媚俗


  目前很多同类公号,仅靠一些噱头十足的标题吸引眼球,点开后可能并没有真实、深度的知识和信息。对此,王宁觉得,传统文化首先要有人听,因此需要新的传播形式,但也要防止内容的“江湖化”,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媚俗。她叮嘱道:“章黄国学”要坚守学术底线,这也是大学参与传统文化普及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传播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刚开始,公号试发了几篇纯学术文章,只有七八百的阅读量。创作团队很快发现,通过结合社会热点来解诂相关文字,关注度和阅读量与之前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于是大家迅速改变了创作思路。


  电影《美人鱼》热映,公众号立即上线由专业学者撰写的《〈美人鱼〉与中国古代的海洋想象》,在评说影片之余,尽量勾勒中国古代典籍中典型的海洋叙事;春节期间,特别策划《说文解“猴”》,解析古文字中的猴文化,还推出了小篆版贺年图片包……“章黄国学”热度迅速攀升,每篇文章阅读量也非常可观。


  清晰的定位使得“章黄国学”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创作人员也从三五个人,发展到由7位大学教师、中学骨干教师和2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工作团队。团队通过古籍、出土文献、文物等材料调配“营养成分”,每一篇文章和漫画背后,都有着扎实史料和严谨知识的支撑。


  在知识和学术意义之外,“章黄国学”更专注于人的情感和价值诉求。2015年北京的第一场雪后,团队通过训诂文字、梳理史料,呈现中国人对雪的情感;雾霾天中,公众号思考如何调和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国家放开二孩政策,他们训诂“孕”“育”“保”等古文字,帮助人们理解中国的养育文化。


  一位“章黄国学”的读者曾向编辑团队表示:传统文化是厚重、智慧、有趣的,它回应着今天的现实,并在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实现拓展。我们每个人都在碰撞中寻找到文化归属,生命的层次开始丰富起来。


  “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学者要有学问底色,也要积极影响社会


  看微信文章时,章太炎先生的一句话一直影响着王宁:“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真”是学者的学问底色,“俗”是学问的社会功能。真俗之辩自此成了“章黄学派”的精神坐标。“太炎先生是最早界定‘国学’这一概念的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他也一直关怀着现实。”王宁说。


  章太炎早年从事革命,革命失败后先后在东京、苏州等地办报、开班讲习国学。从章太炎、黄侃到陆宗达、王宁,学术底色和现实关怀的传统一脉相传。在他们眼里,影响和改变更多人,要通过教育和媒体。


  上世纪80年代,王宁从最初分配去的青海师范学院,调回北师大中文系工作。她跟老师陆宗达一起发表了许多普及传统文化的文章,像“烹饪训诂”“旧道德中的好道德”等系列。有一次王宁在武汉珞珈山开会,一位读者找到了她,给她深鞠了一躬:“我就是看了‘烹饪训诂’才当上了厨师,本来以为厨师是个没文化的职业,看过才知道做饭有这么多学问!”


  如今“烹饪训诂”系列在“章黄国学”以“舌尖上的训诂”为题连载,多家自媒体、门户网站以及出版社主动要求转载、签约结集出版。一个传承六代、跨越百年的学派精神,在“章黄国学”鲜活地存在和传递。“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是新时代的经世致用,要去影响社会,而不是迎合社会。”王宁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力量开始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弘扬中来。“章黄国学”来自高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传统文化的社会普及,推进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除了专业的编辑创作团队,他们还借助基金会的支持,使“章黄国学”能够在纯公益的道路上走得稳健、从容。“我们在尝试一种以学术机构为主导,多方力量参与,纯公益性质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期待有更多‘章黄国学’的出现。”北师大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所长齐元涛说。(本报记者董阳)


                                                                                        来源:



上一篇文章:用吟唱开启新境界   

下一篇文章:中国古典诗人的炼字